深圳落户条件
入户深圳办理流程

免费落户咨询热线

13671738356

当前位置:上海落户政策 > 大专本科落户 > 上海/苏州双非带编讲师 vs 武大特聘副vs 华师特聘副vs香港助理研究教授 (RAP)怎么选?

上海/苏州双非带编讲师 vs 武大特聘副vs 华师特聘副vs香港助理研究教授 (RAP)怎么选?

栏目:大专本科落户 人气:0发表时间:2023-09-29来源:网络

免费提供最新落户政策及一对一落户方案

留学生/应届生/非婚子女 落户咨询

落户咨询二维码  

上海/苏州双非带编讲师 vs 武大特聘副vs 华师特聘副vs香港助理研究教授 (RAP)怎么选?

(上海/苏州双非带编讲师 vs 武大特聘副vs 华师特聘副vs香港助理研究教授 (RAP)怎么选?)

  

本人从高中开始就在英国读书了,一直读到了博士,现在27岁(女)。地理信息专业(地理大数据分析):SCI论文大概13篇,城市研究,公共卫生,交通地理都有;一作/通讯7篇(五篇一区,两篇二区):CEUS,TransportGeography,Cities,Landscape&UrbanPlanning都有。

  

我之前在UCL做过一年博后,现在在牛津大学做博士后也是一年合同。在英国这边试着应聘lecturer,进的面试很多(牛剑ucl,帝国理工…)但是最后都没拿到左边offer右边

  

我最近有计划牛津项目结束之后回国发展,但是由于一直没有在国内学术圈混过对国内情况特别不了解(抓瞎,没有任何network在国内)

  

海投了一波,现在国内暂时拿到了四个左边offer右边;第一个有两个左边offer右边,不过因为类似所以放在一起。是上海和苏州地区双非院校的带编讲师(只能带本科生),院长估计说一个月一万工资吧;

  

第二个是华师的特聘副教授(估计进去没有大牛团队,自力更生),非升即走;硬工资年薪说是15-20w人民币,可以带硕士研究生。说是可以申请海外人才项目,其他具体的待遇暂时还没有问。

  

第三个左边offer右边是香港一所大学大牛团队的研究助理教授(RAP),聘期2-3年,月薪大概是5w人民币左右。不过我不太了解RAP系统,因为英国没有这个。跟教授聊了聊说是可以作为PI申请项目,申请到了项目之后可以自己带硕士、博士研究生等。可以跟着教授帮他代课,co-superviseMSc研究生以及博士生。

  

第四个是武大的左边offer右边,也是特聘副,年薪大概是25w人民币,可以带硕士研究生,非升即走,但是听说不好留下来。专业应该是武大王牌专业,团队应该挺好的(某院士联系我的)。

  

请各位大神们帮我分析一下这几所学校要怎么怎么选择?各有什么利弊?我对国内情况真的不了解,请帮帮忙!

  

最后就是在润学横行的时代,逆行回是不是有点欠妥……

  

题主的几个985和港校左边offer右边都是挺不错的学校,证明题主自身有一定实力,当然对应的就是聘期内都会面临相对高一些的考核压力。国内带「特聘」的一般都是无编制保证的岗位,即所谓临时工,这一点在top2以下、中上游985里都是本质差不多的玩法。针对题主列出的几个选择具体来说,武大目前的考核方式对做GIS方向的青椒并不是特别友好,由于武测的学科布局历史遗留问题,需要和做遥感的老师直接竞争,不管国重实/遥感院甚至资环院,这两年只见人走不见人升,唯一例外是去网安(但平台支持和长远发展有不确定性);华师的地学院相对独立,大体上名声会稍微正常一些。港校的RAP不是pre-tenure职位,聘期结束后即使「转正」也要从AP开始经过一个完整的考核周期,所以本质也是高级博后。当然从现实出发,华师武大这个级别及之上的985,新体制下正经长聘副高都可能要re-tenure,所以如果条件只够拿到特聘副,实际上并无其他选择,除非题主愿意去同城次一级别学校直接拿带编副高;而且这几个岗位就算聘期内转不了正,应该也都还有些尚可的次级出路。双非讲师岗不好做太多讨论,实际上是另一个方向了,跟真正意义上的「学术圈」关系其实不大,未来可能更小。

  

从平台和支持上来说,GIS这种轻资产学科不太存在启动资金问题,主要还是看研究方向匹配程度。由于国内的学科设置,GIS学科实际上有测绘&地理学两个圈子,一个工学一个理学,二者有一定交集但绝非重合。看题主列的几个journal,估计题主做的东西偏理科/社科类应用,那么华师可能更对口,武大/PolyU在传统上整体更偏方法与技术一些;但在生源质量或者偏向上,有工科传统的武大会略强一点点。院士团队这个光环要慎重考量,有时候是助推器,有时候是绊脚石,本质在于能否实质性拿到某个小圈子内的信用背书,以及对应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交换。

  

还有些细节需要题主结合自己条件考虑,比如是否有清晰的研究方向或至少5、6年相对具体的研究路线、稳定的拿数据渠道(像现在研究中国主题要从业界拿数据的话,这两年新产生的一些监管环境其实对港校不太有利),以及期望的工作模式、对教学的投入程度等等,不同学校尤其是内地和港校之间也会有些许差异,这些可以在给jobtalk的时候询问清楚。

  

在收入问题和生存条件上,毫无疑问港校的稳定现金收入会高一些,社会氛围也相对内地些微「自由」,但人居环境相对逼仄,如果不会广东话,生活上也需要一点时间适应。当然个人认为在学术圈这些和长远职业发展相比没有那么重要,取决于题主自己的价值判断,以及有无意愿拿香港身份等现实问题。

  

一般来说,无networking的海外青椒回国,最佳路径是拿到海外院校tenuredposition或海外优青等帽子,或者至少经历一个pre-tenure周期积累一些招牌性成果,再走各类人才引进政策回来。当下行情在GIS学科内应该可以直接给特聘正。

  

==价值输出预警(纯私货),非喜勿视==

  

上面所说的主要是一些现实情况,应该还算比较「干」,下面是比较「湿」的内容。其实题主整个高教经历都在海外,至少生理上是适应海外环境的,在这个节点想回国,个人推测或许有一些原因,比如暂时没有找到海外pre-tenure的职位等。个人的观点是,各种现实考量是一方面,更为核心的还是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追求。题主回国985拿特聘副,这种在学术圈属于比上(顶层)或许不足、比下绰绰有余,但这种「够一够或许能够到」的情况也确实最让人难下决心。如果只看现实方面,特聘岗位的考核压力确实大,但并非真的完全没有退路,tenure失败也有各种解决方案;发达地区双非学校讲师岗即使科研考核压力小,考虑到当地环境,可能也并非能完全真的「躺平」,除非家庭能提供强力支撑。这些是可以一概而论的因素,来自不同现实的人对号入座即可,但有些东西是难以清晰度量的,比如题主对科研的态度和热情,对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学者的追求、对自己未来几年乃至更长的生活状态的期望?对后者的回答往往才会决定有选择余地的人的最终观点。这就像题主最后一问这类问题,要不要「能润尽润」,其实看别人的观点没有参考价值,不同的平台自然有不同echochamber,在某乎上或许是显学,换个地方可能就是异类。真实世界里到最后很多东西只有自己才能回答,甚至自己也不能在短期内就认清。想一步到位主动躺平,就会有天花板可见、失去议价权的隐形成本;想骑墙观望两头渔利,就会有失去平衡、两头不是人的风险;要冲击上限,就得付出更多精力且有冲击失败的准备。没有哪一种选择有对错,最终驱动力是自己的个性与价值观。

  

人生可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一步到位,选择需要勇气,但不管选什么,功不唐捐。

声明:本站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互联网,经本站整理和编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、交流和学习之目的,不做商用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若有来源标注存在错误或侵犯到您的权益,烦请告知网站管理员,将于第一时间整改处理。管理员邮箱:y569#qq.com(#转@)

此文关键字: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

最新文档

推荐文档